谷歌宣布将不再公开安卓源代码,但开发工作仍将进行,源代码将在新版本发布时公开。
2.谷歌表示,内部开发安卓可以简化开发过程,避免代码冲突,提高工程师效率。
3.然而,有观点认为这种变化可能会引起安卓ECO逐渐凋零,影响中小型开发者和普通用户。
5.对于想要降低对美国科技公司依赖的企业,谷歌的举动可能成为一种“催促”。
此话一出,激起千层浪。因为用Android(安卓)操作系统的设备,真的太多了。
根据艾媒咨询数据,2024年,77.64%中国智能手机消费者使用过安卓系统。小米,OPPO、vivo,这些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厂商的系统,都是从安卓的基础上开发过来的。甚至很多电视、投影仪、送货机器人,都是安卓系统。
于是,有人说,以后的国产安卓手机,是不是都不能用了?有人说,这是又来卡咱们脖子了,还是华为有先见之明啊,自己开发操作系统。也有人说,果然,开源都有目的,等等等等。
谷歌的葫芦里,到底卖了什么药?到底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,要卡咱们国产厂商的脖子?
追溯源头,消息并不是谷歌官宣,而是来自媒体披露,还是国外一家挺有名的科技媒体,叫Android Authority。
他们在3月26号发了篇独家报道,说谷歌已经向他们确认了,要把安卓操作系统的开发工作,挪到“完全私下”(fully in private)进行。
权威科技媒体首发,明确提到“谷歌确认”。于是,消息一出,立刻被广泛转载,迅速被解读为“谷歌要停止安卓开源”,非常符合大众对“大公司变坏”的想象。
大意是:Google承诺,还会继续发布Android的源代码。所以,这次变化不意味着安卓闭源。下周开始,开发转向内部分支,而源代码的更改会在Google发布新版本时公开。就比如,晚些时候发布的Android 16。
所以,那些惊呼“安卓已死”、“谷歌彻底背叛开源”的说法,至少在现阶段,是夸大其词。
过去,谷歌开发安卓,就像是在一个工地上盖楼。工地没有围挡,向所有人敞开。
工人们每天搬砖、打灰(也就是工程师提交代码),几乎是实时发布在AOSP(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)这个开源项目上。
我们要关起门来,等整栋楼全部盖好、装修完,然后再一次性把源代码公布出来。
所以,严格来说,这不是完全“闭源”,更准确的说法是“内部开发,延后公开”。
不过,过程的不透明,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回收。很多依赖安卓系统的中小型开发者,没办法看到提交的代码过程,自己的开发进度,必然会受到影响。
大概率不会。至少,在短期内,购买了谷歌的GMS(Google Mobile Services)的厂商,不会受到太大影响。
你一定听说过,谷歌的“全家桶”应用。比如,Google Play应用商店、Google搜索、Chrome浏览器、Google地图,谷歌服务框架,等等等等。
而手机生产厂商,要想销售预装了这些服务的安卓手机,就必须向谷歌购买GMS(Google Mobile Services),即“谷歌移动服务”。
在海外市场,假如没有GMS,一部安卓手机几乎是“残废”的,用户无法正常下载应用、使用谷歌的各种服务。
安卓虽然是开源的,但谷歌的核心利益之一,却在于GMSECO——那个包含应用商店、地图、搜索等服务的“全家桶”以及背后的广告金矿。
而购买GMS,通常也代表着,你进入了谷歌的“朋友圈”,能获得谷歌的技术上的支持、看新版本预览,不必依赖要关闭“直播”的AOSP。
既然最终还要公开,谷歌为何需要“多此一举”,改变这个运行了好久好久的模式?
当时,第一代iPhone问世,引起轰动,谷歌顿感危机。安卓的开源项目,AOSP,就此应运而生。这一个项目,一种原因是开放合作的精神体现,另一方面,则是为对抗iPhone。
通过大力投入AOSP,谷歌如愿以偿。基于安卓的设备占据的市场占有率,迅速提升。厂商,用户,谷歌,皆大欢喜。
减少同时维护内部和公共两个代码分支的麻烦,避免合并代码的冲突,让工程师,更专注于核心开发。
公共代码分支,指的就是AOSP这个开源项目。而内部代码分支,指的就是购买了GMS的厂商们,能接触到的代码分支。
随便一个人,都可以每时每刻看公共分支。但只有谷歌自己,和密切的合作伙伴,才能看到内部版本。
这两个分支,在功能方面并不同步。所以,谷歌不得不在每次发布时,都费力地合并分支。
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。这就像一个厨师,要同时看两个锅。一锅在屋里,能自己慢慢做,但在屋外那锅,做菜的同时还得开直播。
只要火候、调料稍有不同,锅里的菜就会产生差别。“维护一个公开的AOSP ”的承诺,就等于被谷歌自己违背了。
所以现在,谷歌把俩锅都拿进了屋里,专心把菜做好,到时候,再把能端出去的,端出去给大家看看。
嗯。这听起来特别有道理。“提升开发效率”,这当然是原因之一。我也相信,这对于谷歌内部的工程师来说,可能是最直接的感受。
以前那个“直播式”开发,有个副作用。那就是,你的底裤颜色,都被代码提交记录泄露出去了。新功能、新特性,甚至下一代Pixel手机的信息……媒体、开发者、竞争对手都能第一时间扒出来。
现在,关起门来开发,谷歌就能更好地控制信息发布,避免新产品、新功能过早曝光,从而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。
过去,实时公开的AOSP,让一些中小开发者,也能非常容易地拿到最新的安卓基础代码,进行深度定制,甚至剥离谷歌的部分,搞自己的“小生态”。
现在,他们一旦失去了实时跟进安卓进展的渠道,在新版本适配、新功能跟进上,就会慢半拍。研发成本和不确定性,也随之增加。
或者退一万步说,如果谷歌,今后真打算全盘封闭,这一步,也算得上是铺路之举。
毕竟,这不是谷歌第一次“收紧”安卓了。慢慢的变多的核心功能,已经从AOSP中移出。
大意是:这么干的目的,是简化安卓操作系统的开发,而不是阻碍外部开发者,Google承诺,每次发布新版本后将源代码发布到AOSP。
好了。这事,基本上就盘完了。谷歌今后到底会往哪个方向发展,除了真正的内部人士,大概没人清楚。
很多开源的“信徒”认为,开源不仅关乎代码,更关乎精神——开放的开发流程、透明的协作、社区的参与。
谷歌现在把开发过程完全封闭起来,只是在最后“扔”出代码。这在形式上,或许符合开源许可证的要求,但在精神上,可能离“开放”越来越远。
很多基于AOSP的社区,更新必然越来越慢,而且如果AOSP本身的功能,越来越基础,那它对普通开发者的价值,可能会越来越低。安全问题,可能也要打上重重补丁。长此以往,那些充满了许多活力、代表着安卓开放性和可定制性的社区项目,必然逐渐凋零。
AOSP的“开放”,曾经是安卓快速占领市场、击败对手的利器,吸引了全球的硬件厂商和开发者加入,迅速形成了庞大的生态。
但当安卓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,当商业化和盈利成为更重要的目标时,“开放”的战略价值就在相对下降,而“控制”的价值则在上升。
谷歌这一步,无疑强化了它对安卓生态的控制力。但反过来看,对于华为这样已经走上自研道路,或者其他想要降低对美国科技公司依赖的企业来说,更像是一种“催促”。
因为,它或许验证了这样一件事:“开源”的承诺,是可能随着战略利益而改变的。
所以今年,我和我的团队,也正式推出了,2025“进化的力量·刘润年中大课”。
6月7日,在上海影城,我会用一天的时间,和你好好聊聊你所关心的,有关人工智能的问题,为你呈上一部“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商业大片”,帮助你理解正在发生的剧变,找到未来的潜在机会。
点击下方购票链接,就可以了解到更详细的票务信息。现在抢先购买,或是组团前来,还能够轻松的享受到更低的“早鸟价”。
Exclusive: Google will develop the Android OS fully in private, and heres why